首页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025-85958306
025-85958306
2068131523@qq.com

南大新闻

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南京元素” 发展优势基础学科 培育创新中小企业

来源:本站点击: 时间:2023-01-19 19:38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有不少“南京元素”,其中提到,“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1月15日至16日,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热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南京元素”,并围绕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打造国家级平台载体建言献策。

发展优势基础学科,提升科研院所技术攻关能力

“南京高校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在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良好的基础。”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万贤纲说,综观全国,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均提出建立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已在创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面对竞争压力,南京应当注重错位发展,避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布局的主要方向,以非常有优势的基础学科为源头,以发展大科学装置为抓手。同时,还应着力培养和聚集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着重提高大学基础研究能力、科研院所技术攻关能力、企业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做强龙头企业和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特别是在打造国际化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发力。

省人大代表,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说,制造业是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建议省市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在企业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发展自立自强等方面,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供金融助力、突出人才支撑、加强试点激励,持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企业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培育一大批有创新力的中小企业

“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靠企业,应该培育一大批有创新力的中小企业。”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林军认为,在继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和集聚。

林军建议,加快推进高企培育申报工作,强化对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支持力度,按照时间节点分批次完成高企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加快构建大中小科创企业递进成长的“雁阵”梯队。同时,持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训,引导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对照国家、省中心建设标准,加强平台升级。引导优势科技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产业中心;根据科技水平、产业规模、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安全应急、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规划布局未来产业。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灵活性强、充满活力、产出效率高,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省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林玮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以市场行为准则,通过市场实现创新资源配置,帮助企业有效实施利用科技政策;加强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效益,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同时,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应注意考虑适度降低一些政策的待遇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使更多需要政策支持的对象享受到政策,提高政策实施的实效性。

试点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创新选拔通道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书存对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南京科教资源丰富,但仍然存在高层次领军类人才缺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规模与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有差距等问题。”

孙书存建议,夯实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根基,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加强高水平基础学科布局投入,重点支持大型科学中心、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拓展新工科、新农科等基础学科的专业深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拉长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链条,试点探索从高中到大学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创新选拔通道,支持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模式。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社会联动的多元化经费支持机制,特别是在师资配备、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给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提供持续稳定经费支持和优质资源供给。

“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在我国的科技与创新发展道路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人大代表、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阳认为,南京高校科教资源丰富,战略性新兴企业众多,有能力吸引高素质海归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南京籍海外留学人才众多,在吸引归国留学人才方面,南京也有着独特的乡土优势。邵阳建议,在进一步成为优秀土壤的过程中,加速重启“走出国门去招商去引才”的脚步,进一步打破高校与产业界的隔阂,在科技项目任务中进一步强调产学研结合,加入产业协同要求,加大创新步伐。


关闭